|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創新型的城市水務管理方式,通過實施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多元化的技術手段,以實現城市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與可持續利用。這一策略主要圍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展開:一、構建多方面的規劃設計體系
 頂層設計與規劃融合
 
 海綿城市理念被納入城市總體規劃、詳細規劃及各項專項規劃中,如排水、水系、綠地系統規劃等。通過這種方式,明確了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、面源污染削減等關鍵指標,確保了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。
 
 結合地形地貌、水文特征等因素,對城市進行“海綿分區”,有針對性地設計低影響開發(LID)設施,以適應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。
 多專業協同設計
 
 水利、市政、景觀、生態等多專業團隊協同工作,確保建筑、道路、綠地、水系等空間與海綿設施的協同布局。例如,建筑屋頂與雨水花園的銜接,道路排水與植草溝的融合,都體現了這種協同設計的思想。
 二、改造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
 (1)建筑與小區的海綿化改造
 屋頂雨水利用
 
 通過實施屋頂綠化、設置雨水桶和雨水管道等方式,收集并利用雨水,用于綠化灌溉、沖廁等,實現了雨水的再利用。
 下墊面改造
 
 采用透水鋪裝材料(如透水混凝土、透水磚)替代傳統硬化地面,以增加雨水的滲透性。同時,建設下沉式綠地和生物滯留帶,有效滯留并凈化雨水。
 (2)城市道路與廣場的海綿化建設
 透水鋪裝系統
 
 人行道和停車場采用透水瀝青和透水混凝土,同時,在道路綠化帶設置植草溝和雨水邊溝,引導雨水下滲或匯入市政管網。
 生態排水設計
 
 在道路紅線外設置生態滯留帶,結合行道樹池,形成“滲滯蓄”復合系統,有效減少路面徑流,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澇能力。
 (3)綠地與廣場的海綿化提升
 公園與綠地的建設
 
 打造雨水花園、濕塘和人工濕地等“海綿體”,利用植物根系和土壤凈化雨水。同時,將廣場設計為下沉式,搭配透水鋪裝和生態滯留設施,提升了城市的生態品質。
 綠道與生態廊道
 
 串聯城市綠地,形成雨水傳輸通道,為生物提供棲息地,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 (4)水系與濕地的生態修復
 自然水系的保護與修復
 
 恢復河、湖、池塘等水系的自然岸線,建設生態駁岸,如植被緩沖帶和石籠駁岸,以增強水體的調蓄能力。
 人工濕地與調蓄池的建設
 
 在城市低洼處建設人工濕地,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凈化雨水。同時,設置雨水調蓄池,以緩解暴雨時的排水壓力。
 三、排水系統的優化
 構建“源頭-過程-末端”排水體系
 
 通過LID設施在源頭控制雨水徑流產生。改造傳統雨水管網,增設滲透井和調蓄管渠。結合“干管+支管+生態設施”,提升排水效率。在末端,建設人工濕地和雨水處理廠,凈化超標雨水。
 推行“韌性排水”模式
 
 結合城市防洪標準,設計超標雨水排放通道,如泄洪渠和行洪河道,以避免內澇風險。
 四、應用生態技術與新型材料
 低影響開發(LID)技術的應用
 
 包括雨水花園、生物滯留池、滲透塘和植草溝等“小分散”設施的應用,實現了雨水的就地消納。
 生態凈化技術
 
 利用人工濕地、生態濾溝和植被緩沖帶等,通過物理過濾和生物降解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。
 新型材料的應用
 
 推廣透水鋪裝材料和柔性生態護坡材料,以及雨水收集回用設備等新型設備的應用。這些新型材料和設備的應用提高了城市的生態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。
 五、智慧化管理平臺的構建
 雨水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建設
 
 在關鍵節點部署傳感器,實時監測降雨量、
 塑造可復制的建筑模式,實現海綿城市的協同發展。
 海綿城市建設并非局限于單一工程,而是通過多維度、系統性的規劃與實施,達成城市“水安全、水資源、水環境”的共同提升。其末終目標在于實現“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”的可持續發展模式。
 海綿城市建設旨在綜合運用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策略,以增強城市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。此策略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 建筑與小區的綠色化
 - 屋頂綠化的推廣:在建筑物的屋頂上實施植物種植,不僅能夠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,同時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部分雨水,有效減少屋面徑流。此外,屋頂綠化還能起到隔熱、降溫的作用,從而改善建筑的微氣候環境。
 - 雨水收集與再利用:通過設置如雨水桶、蓄水池等裝置,收集屋頂和地面的雨水。經過簡單處理后,這些雨水可用于小區的綠化灌溉、道路沖洗以及景觀補水等,從而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。
 - 透水鋪裝的引入:采用透水磚、透水混凝土等材料鋪設小區道路和廣場等地面,使雨水能夠迅速滲透到地下,補充地下水,有效減少地表徑流。
 城市道路的生態化改造
 - 生態樹池的建設:將傳統的硬質樹池轉變為生態樹池,種植耐水濕植物并設置蓄水空間,使雨水能夠在樹池內停留并逐漸滲透,同時植物可吸收部分雨水和污染物,達到凈化雨水的效果。
 - 下沉式綠地的設置:在道路兩側設置低于周圍路面的下沉式綠地。雨水可通過路緣石開口流入綠地內,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截留、滲透和凈化作用,減少道路雨水徑流。
 - 透水路面的應用:在非機動車道、人行道等區域使用透水路面材料,以增強雨水的滲透能力,降低道路積水風險。
 城市綠地與廣場的生態建設
 - 雨水花園的構建:建設淺凹綠地并種植耐水濕植物,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自然凈化作用對雨水進行滯留、滲透和凈化。同時,這種花園還能美化環境,為鳥類和昆蟲提供棲息地。
 - 濕地公園的保護與建設:保護并發展城市濕地公園,利用濕地的蓄水、凈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的功能。在暴雨期間,濕地可儲存大量雨水,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;同時濕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改善水質。
 - 綠色屋頂與垂直綠化的普及: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商業建筑的屋頂和墻面實施綠化工程,以增加城市綠量,提高雨水的截留和滲透能力,從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。
 城市水系的生態恢復
 - 河道的生態修復:對城市河道進行生態改造,采用如種植水生植物、設置石籠護岸等生態護岸技術,以增強河道的生態功能,提高其自凈能力和蓄水能力。
 - 湖泊水庫的管理與提升:加強城市湖泊、水庫的管理與保護工作,控制周邊污染源,提升水體質量。通過清淤、補水等措施增加湖泊、水庫的蓄水量,強化其調蓄洪水的能力。
 - 雨水調蓄池的興建:在城市的低洼地區或公園、廣場等公共空間興建雨水調蓄池。在暴雨期間儲存多余雨水,雨停后緩慢排放,以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。同時,調蓄的雨水也可用于后續的回用。
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與推廣,我們能夠共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可持續性的海綿城市發展模式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與自然凈化的綠色城市建設目標。這不僅能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,更能夠為市民提供更為舒適與宜居的生活環境。
 |